腰背痛
缺乏健康而強壯的肌肉及骨骼是腰背痛的重要因素。大部份的研究員也相信腰背痛與腹部、背部肌肉薄弱,腰下部和後大腿差的柔韌度有莫大關係。對一些少做運動的人來說,腰背痛是常見的病徵。
虛弱、不強壯的肌肉容易疲倦,因此較難承托脊椎及整個人的重量。當人站立時,薄弱的腹部肌肉和柔軟度差的大腿肌肉因不能承托人的重量,導致盤骨向前傾,令背下部彎曲。長此下去,大量的壓力加在脊椎及其他肌肉上,使它們疲勞,繼而有疼痛的感覺。
美國華盛頓的學者表示預防及治療腰背痛的其中一個有效方法為運動。因為做運動可以加強背和腹的肌肉,從而減低腰背痛出現的機會。芬蘭學者曾做過一個關於腰背痛治療的研究,對象為186個患有嚴重腰背痛的文員。學者分別以臥床休息(兩天),做針對性的背部運動,如背部伸展及維持日常活動三個方法為這186個病者治療,三個星期後發現維持日常活動一組的背痛況明顯比其他兩組得到改善。臥床休息的康復進度最慢。因此很多專家也認為,輕量的日常活動有助改善背痛,但劇烈的運動可能會令患處情況惡化。所以腰背痛的病人應誃多做低強度運動,如︰步行、游泳、緩緩地踏單車等可以加速血液循環,強化肌肉,改善腰背痛的。
骨質疏鬆症
所謂骨質疏鬆症其實是指骨骼中之骨質細胞逐漸減少而導致骨質密度逐漸減少的病症;因此當發生骨質疏鬆症的骨頭無法承擔外力時,便容易導致骨折的現象。
為此,本人藉參考一些關於骨質疏鬆與骨刺等的書籍,希望找出它們的起因、與飲食和運動之間的關係,及治療和預防的方法,並把它們簡要地羅列出來。
骨質疏鬆症的起因
研究顯示,一些生活方式的轉變:低鈣飲食、缺乏運動、吸煙、飲酒都可能導致骨質疏鬆。而在中文大學主導的亞太區研究中發現服用類固醇(口服或吸入)是本港病人患骨質疏鬆的主要原因之一。
骨質疏鬆症與飲食之間的關係
骨質疏鬆從本質上是說骨骼物質代謝的障礙,而參與骨骼代謝的物質主要從食品中攝取,因此,骨質疏鬆與飲食關係密切。
1. 身體可以從食物中直接攝取骨骼代謝所需要的物質。例如鈣、磷等元素,身體不能製造,必須從外界攝取,透過各個代謝環節,最後沉積於骨骼中。如果這些元素攝取不足,血鈣濃度就會下降,身體必然動用骨骼中的鈣以彌補血鈣中的不足,從而產生骨質疏鬆。
2. 身體可從食物中攝取參與骨代謝的「原料」,再在身體中合成「成品」。例如從食物中攝取氨基酸、碳、氮等元素,再在體內合成蛋白質、骨基質等。如果從食物中攝取的「原料」中不足,則「成品」的數量和質量都受限制,也會造成骨質疏鬆。
3. 身體可從食物中攝取促進骨骼代謝的某些物質,例如食物中含有維生素D、維生素A等物質,這些物質在骨骼生成和代謝過程中產生「催化劑」的作用。除了部分維生素D可以在皮膚內合成以外,大部份靠從食物中攝取。如果這些「催代劑」不足,即使是合成骨組織的「原料」齊備,也不能產生正常的骨骼。
4. 一般建議量為成年人士每天攝取700 mg以上的鈣質,可在芝士、奶類及奶製品、豆類及深綠色蔬菜中攝取,但亦要注意奶類食品亦含高蛋白質及卡路里,所以應適量選用,而以低脂為宜。
骨質疏鬆症與運動之間的關係
骨質疏鬆與運動是有直接的關係。運動可以延緩骨質疏鬆發生的時間,也可減輕骨質疏鬆的程度。
研究發現,經常從事體力勞動和體育運動的人,其骨骼的密度較非體力勞動者和不經常運動者緻密。還有人分別測定雙前臂骨骼的密度,結果表明,平時右手活動為主者,右前臂骨骼的密度要高於左前臂骨骼的密度;反之,「左撇子」者,左前臂的骨骼密度較右前臂為高。由此可見,骨骼的疏鬆和緻密程度與運動有直接關係。因此,骨質疏鬆者應適當從事各種運動和力所能及的勞動,以減輕骨質疏鬆。
另外,骨質疏鬆者運動方式應根據「因人而異,量力而為」的原則來選擇。每個人的年齡、身體狀況及骨質疏鬆的程度不同,應選擇不同的運動方式。
對於骨質疏鬆不太嚴重,能持續正常的工作,生活者,可選擇活動量較大的運動方式,如長跑、打拳、游泳、登山、打球等。對於骨質疏鬆比較嚴重,不能持續日常工作的人來說,可以選擇活動量較小,以身體上運動為主的運動項目,如原地踏腳、行走、慢跑等。這些活動的共同特點是沿身體縱軸線的方向對骨骼(主要是脊柱和雙下肢長管狀骨)施加壓力,促使骨骼中向骨小樑的形成,使骨骼的強度增加。對於嚴重骨質疏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甚至不得不臥床者來說,活動和運動仍然是必要的。可以讓患者坐起來,幫助他適當活動肩、肘、腕、手指、髖部、膝等關節。還可以讓其坐在一個搖椅上,自己輕輕搖動椅子或由家人搖動椅子,達到運動的目的。因為椅子在搖動時,看似患者身體沒有活動,但是全身的肌肉和骨骼卻隨椅子的搖動而不斷地調節,處於運動狀態。
此外,有的老年人隨年齡增加,身高有時會降低的現象是骨質疏鬆發展的結果。「身高降低」是指骨質疏鬆者立正站立時,從足底到頭頂最高點的垂直距離降低.引起身高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1. 身高相對降低:也就是說,骨質疏鬆者由於骨組織的流失,椎體骨質出現疏鬆,在壓力的作用下,椎體出現「壓縮」或「楔形」改變,從而產生「駝背」,脊柱血後突。這樣在測量身高時,因身體不能站直,身高相對降低。
2. 身高絕對降低:人的身高與脊柱的長短有直接關係。脊柱是由一個個椎骨連結而成的,在每二個相鄰椎骨之間都有一個椎間盤。在人的年齡超過三十歲以後,椎間盤開始老化,所含的水分也逐漸減少,特別是老年人,椎間盤幾乎完全脫水。脫水使椎間盤體積縮小,厚度變薄。當每個椎間盤都變薄一些時,整個脊柱的長度就會變短,人的身高也相對降低。
因此,骨質疏鬆者身高降低是體骼和椎間盤發生變化的共同結果。
骨質疏鬆症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運動是治療和預防老年性骨質疏鬆的主要方法。在進行運動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 運動前要做好準備活動,不可「倉促上陣」。因為老年性骨質疏鬆者除了骨骼脫鈣,強度下降以外,與骨骼相聯繫的韌帶,關節囊,肌肉等結構的彈性,韌性柔軟性也都會降低。如果運動前未做充分準備,身體突然從靜止進入運動狀態骨骼和軟組織一下不能立即適應運動產生的牽拉、屈伸、扭轉等作用,很容易造成軟組織損傷,嚴重者還可出現骨折.為了防止不必要的損傷,運動前要充分活動身體的各關節,使之靈活;按摩肩部,臂部和腿部肌肉,使之放鬆;旋轉腰部,頸部,使之適應運動所要求的幅度。
2. 要使身體各部位盡可能做到均衡運動。也就是說,選擇和從事運動時,要盡量使全身主要部位都得到鍛鍊,這對於調節全身狀況,治療骨質疏鬆十分有利.例如打幾路太極拳後,可改為慢跑或作原地踏步。
運動要持之以恆。老年性骨質疏鬆是長期逐漸形成的,因而運動所產生的效果也決不能在短時間內被觀察到的,不能認為運動在短期內似乎效果不明顯就放棄,必須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飲食方面,應從日常飲食中吸取含高鈣的食物,例如芝士、奶類及奶製品、豆類及深綠色蔬菜,這樣一來,身體便可以從食物中直接攝取骨骼代謝所需要的鈣質,而身體流失的鈣質亦可得到補充。
身體健康是每個人所追求的;但在人生的旅途中,每個人都難免會遇到各式各樣的病痛,一旦遇到,求醫診治是無可避免的,除了遵從醫生吩咐之外,對各類疾病若能有所了解,並從生活上、飲食上和精神上能做到適當的調適,如此對病痛的控制及治療才能達到完美的效果。
高血壓
高血壓是指上血壓超過140或下血壓超過90 (Leuhotlz, 1998)。香港大學教授Dr. Janus1997年調查報告指出香港有8.3%男仕及6.25%女仕患高血壓。高血壓多是沒有表面徵狀,也沒有任何感覺,但是高血壓會增加患冠心病的危機,以及患中風、腎病的機會。研究顯示,常吃高鹽份、飲酒、少吃生果和蔬菜的人,容易患上高血壓。最簡單預防及治療高血壓的方法就是注意飲食和體重控制,以及多做運動。
“NIH Consensus Development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rdiovacular Health”在1996年報告指出經常做運動可以減少高血壓的機會。一些學者經過研究都有相同的結論。例如︰有學者曾以高血壓患者作研究,讓他們在跑步機上輕快步行45分鐘,在兩小時休息後,發現能有效減低他們的血壓。因運動可以舒緩血管,令血管擴張,從而降低血壓。Hayashi et al向6017日本男仕作研究後指出,不論你做中強度運動如跳健康舞或低強度運動如太極,都有助減低血壓。
有研究顥示,不常做運動的人患上高血壓的機會比較常做運動的人高出20-50%,可見運動對健康的重要性。美國醫學學院及其他學者均發現經常做帶氧運動的高血壓患者,心臟收縮時的血壓平均由8mmHg降低至10mmHg,心臟舒張時血壓平均由6mmHg降至10mmHg,而多做運動也可減低靜態時的血壓,對身體健康很有好處。所以,若你經常做運動,就算是低強度運動,高血壓是可以受控制的。
糖尿病
糖尿病是指血液中血糖含量過高,引致身體新陳代謝不平衡,導致種種不同的併發症,甚至死亡。血液中血糖是需要由胰島素帶入細胞,才能轉換成能量,若胰臟不能正常產生胰島素荷爾蒙,便做成葡萄糖積聚在血中,引致血糖過高,稱為第一類糖尿病,如沒有適當的治療,很容易引起併發症。
第一類糖尿病通常是先天性的,患者需要定期接受胰島素注射,可是,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是後天性的,即身體縱使有胰島素,但由於肌肉長期缺乏足夠運動,使肌肉細胞對胰島素失去效力,導致血糖留於血液中,此稱為第二類糖尿病。當血糖過高時,脂肪及蛋白質的新陳代謝紊亂,可引致器官如心臟、腦部、腳、眼睛、腎臟等出現嚴重問題。
早於公元六百年,學者已證明運動對糖尿病者帶來很大裨益。運動時,肌肉細胞與胰島素之連繫重新建立,使血糖能保持在適當水平。另外,因為肌肉收縮,血中胰島素含量下降,胰臟另一荷爾蒙高血糖素,剌激肝臟放葡萄糖作肌肉收縮的燃料,這樣血糖的份量就得以維持在適合的水平。
經研究指出,經常運動能有效使糖尿病人減低對胰島素之需求達30-50%。而美國糖尿病組織指出,經常運動可使糖尿病者減低對胰島素之需求外,更可改進心臟的健康情況,而且對病者來說,運動也是一個精神寄托的好方法。
1997年世界衛生健康組織一項報告指出糖尿病的數目在未來幾年會不斷增加。估計會由1997年135million宗增加到2005年前的300million宗。再加上這個越來越普遍的糖尿病增加比例被認為與肥胖症、不均衡飲食習慣、年老及不做運動有關。Wannamethee經過17年研究後發現當運動量增加,患糖尿病的機會相對減少。
Leung & Lam在2000年研究報告指出,在亞洲國家中,有些疾病是直接與糖尿病有關的,如眼盲、腎病、截肢、中風及冠心病。Janus在1996年研究報告指出香港人患糖尿病現象較普遍,平均10個人有1個患這病,比中國人及美洲高加索人(Caucasian)較多。Leung & Lam在1997年研究報告再指出香港人超過15歲患糖尿病機會較高,而且不做運動的人患糖尿病機會同樣較高及做運動的人患這病的機會較少。所以,在亞洲人口中,防止患糖尿病的有效方法及証實是恆常做運動。
肥胖症
過肥簡單來說是身體重量超過了可接受水平,飲食不均衡,進食過量,能量供應超過日常生活所需,多餘的能量轉化成脂肪,積聚體內,加上缺乏運動,就導致肥胖。過多脂肪積聚體內,血中惡性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增高,除了令體重上升之外,還引發很多健康問題,例如冠心病和糖尿病,嚴重的會引致死亡。
隨著經濟進步,人們生活富足,大家吃的也越來越多,越來越有高脂肪,而我們每天所吃的似乎已超過本身所需。近年心臟病年輕化相信與過肥這問題不無關係。正因過肥對我們的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我們一定要控制體重,而其中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做運動。常運動能減低血脂含量,增加良性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促進新陳代謝以減低體重。有研究報告指出,適量輕鬆的運動,例如每天輕快步行30分鐘,每星期三至五次已能改善膽固醇的含量,有效控制體重。所以運動能夠減去過多脂肪,維持穩定體重和促進健康。
肥胖症導致健康出現問題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肥胖是引致冠心病、癌症及糖尿病的原因。根據Khaodhiar, McGowen & Blackburn於1999年研究報告指出,肥胖症更會導致一些個人心理上負面的影響,例如食慾不振及憂鬱症。
Ross於1997年的研究報告指出有較多脂肪積聚在腰部的人比起平均脂肪分佈身體的人會出現較多健康問題。Hill and Melauseon於1999年報告指出在美國由於工業化及高科技社會,人們工作比起以前較少用勞動,所以身體消耗的卡路里相對少。不幸地人們吸收卡路里多過消耗,所以人們變成患上肥胖症。Butherwarth & Nieman在1998年報告指出做運動及均衡飲食習慣是降低及防止肥胖症的重要因素。
肥胖症在香港
根據Janus 1997的報告指出,按照BMI的量度準則,香港人有半數是過重。Woo etal在1999年報告指出,曾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香港人,患過重及肥胖症佔較少的百份比。所以,健康教育是重要的。
根據Ng & Lau 在1995的報告指出,香港的兒童患有肥胖症有上升的趨勢。Au & Leung在1995報告指出,香港的兒童不願意參與運動。另外,Hui, Lau & Yuen經過6個月研究107個過胖的香港兒童,在2000年報告指出他曾做過減肥運動後,重量明顯減少。所以,運動在教育課程中是重要及需要進一步強調的。
冠心病
世界衛生組織1997年的報告指出雖然公眾關注預防冠心病及有關資料不斷增加,但冠心病仍然是世界上「第一號殺手」。其實,若你選擇一個健康生活習慣,導致冠心病的危險因素是可以改善及消除。這些危險因素包括吸煙、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症、糖尿病及缺乏運動。
1996年美國的「運動與健康」醫療報告指出經常做運動不單減少冠心病的機會,更可以減低引致不同疾病的其他危險因素。1998年美國研究員貝里雅指出,經過「有氧運動中心」多年研究,發現中等體能狀況的人就算有其他疾病的危險因素,他們的死亡率仍然大大的低於比較低程度體能狀況的人。再加上低程度體能狀況的人比起不健康的人,不健康的人的死亡率較高。另外,
Paffenbarger Lee經過「The Harvard Alumni Health Study」的研究,在1998年報告指出,曾被究的52500美國哈佛及半島大學男畢業生的健康情況,發現經常有不論任何程度運動的畢業生中,他們有冠心病的機會減少。甚至對於一些經常有劇烈運動的畢業生,他們冠心病的機會率及死亡率都減低,所以經常做運動與冠心病率的減少有密切關係。
香港的冠心病情況
Hung et al在2000年的研究報告指出香港人的冠心病死亡率甚高,與香港人普遍有心臟病的情況有宓切關係。另外,Doli的研究報告在1997年指出東太平洋國家的亞洲人包括香港人缺乏運動及缺乏均衡的飲食習慣及吸煙率增加,這樣情況與引致增加冠心病率有宓切關係。Janus在1997報告指出超過半數香港男性及四分一的女性分別有最少一項引致冠心病的危險因素。12%的男性及8%女性最少有兩項引致冠心病的危險因素。肥胖症及不做運動的危險因素已沒有包括在內,若包括在內的話,引致冠心病的危險因素的百份比相對會增加。
1998年香港衛生處報告指出該年有約5000人死於心臟病,當中有59.4%是患冠心病,而且佔有百份比最高。患冠心病的人數比較起1982及1972年約分別增加4.3%及20.8%,再加上,1994年香港衛生處報告形容每三個小時有一個香港市民死於冠心病。
中風
世界衛生組織1997年報告指出中風是世界排行第三引致死亡的原因。1997年統計有4.6million人死於中風,根據香港人口統計處1999年報告,1997年共有3026人死於中風,佔該年的總死亡率9.4%。
曾經有爭議,做運動可以防止中風的可靠性,所以以下有幾個研究報告去証明運動與中風的關係。Huetal在2000年根據 “Nurses’ Health Study”研究後指出,72488位女性護士做中等強度運動如散步可以減少中風的危機。Lee etal1999年的報告同樣指出,被研究的美國男性醫生有恆常做劇烈運動直至出汗的程度,他們中風的危機率相對減低。另外,在Wannamethrr的研究報告中,在英國及挪威的研究中,有類似結果同時被發現。
精神健康
運動益處不限於改善生理的健康,同時對改善心理的健康有一定的幫助。美國Stevens經過十年的研究,在1998年的研究報告指出運動與提升情緒及減低抑鬱及焦慮是有關係的。Fox及Paluska在1999年及2000年的報告指出,運動如跳健康舞及增強肌力訓練是會減少焦慮及精神緊張。 Shephard經過一個心理測驗研究之後,在1997年報告指出經常運動的運動員對處理緊張、抑鬱、憤怒疲倦及迷亂優勝過一些不做運動的人。最後DiPietro1996的研究報告指出,1189美國成年人有經常運動,他們的記憶能力因做運動而有改善跡象,研究指出雖然這些成年人的記憶能力被他們的教育程度影響。
腸癌
世界衛生組織1997年公佈,癌症是世界的「第二號殺手」,1997年死於癌症有6.3million。根據1999年香港醫管局統計報告,癌症在香港是死亡較高的疾病,在1997年死於癌病有10373人。香港人口統計處公佈腸癌是主要的死亡病,佔整個癌病死亡率7.8%。
經常做運動是一個重要方法去預防腸癌。根據Lee1995年報告指出勞動力工作越大的人,患腸癌的機會越低。不做運動的人,患上腸癌的機會越高。同樣在中國,Chow etal在1993年報告指出,低勞動力的文職人仕較高機會患上腸癌,再加上,Lin etal1995年報告指出較差的生活飲食習慣會導致患腸癌的機會率增加。